查看原文
其他

饶毅的女儿是靠校排球队申上耶鲁的吗?

视角学社 2023-06-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小王随笔 Author 小王随笔

作者:小王随笔

转载:小王随笔


饶毅老师是小王一直信任,甚至信仰,的科学家、公共知识分子、中国科学界的良心。


今天,小王读到了一些内容,查到了一些内容,根本地动摇了饶毅老师的言论在我的观念里的可信度。


作为一个老实人,我很失望!


本周二、周三,饶老师接连在“饶议科学”发文公开声援朱松纯老师的二女儿,朱易。


2022.2.9:朱易事件:要人人善良不现实,有恻隐之心不过分

2022.2.8:为朱易鼓掌


目前的北京冬奥期间,谷爱凌和朱易可能是话题性最强的两位运动员了。甚至,我在芝加哥的同门师弟,一位美国南亚裔兄弟,都在邮件中问我怎么看她俩。


我回复说,我不看…… 


小王最热爱的运动有两个:奥林匹克举重、马拉松。小王对冰雪项目没有兴趣,甚至连冬奥开幕式都没有看。但是,我注意到了中文和英文网络上针对这两位女孩的评论,正面的和负面的。


Come on. They’re in their beautiful ages. Let them just enjoy the game!


因此,这两篇文章我在发布的当天就阅读了,并且点了赞和在看,很认可,很赞同,很以为然。


其中第二篇《朱易事件》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划了红线,这里抄述:


我们的孩子都参与体育,但只需要一般中学的球队,最多一些地区性小型比赛就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 第一次公布女儿的隐私,她是校排球队,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 


我当然知道:以饶老师、朱老师这种级别的大教授,让自家孩子上个名校,不在话下。本来这类高知家庭,只要不出意外,孩子本身也远在平均线之上。至于,请学校里老师推荐等,可操作的余地之大,就不必说了。


小王自己有两位博士导师 Karl 和 Tobin。Karl 的外孙女在高三时就在 Tobin 的组里做实验。自然,高中申请本科时,Tobin 作为导师免不了大力推介。常规操作而已。中外皆然。


那么,饶老师在这里想表达或者想让大众认为的,是什么?—— 因为女儿是高中校排球队的队员或者啦啦队员,就绰绰有余地,能够申请所有美国顶级名校了吗?


还是我的语文理解有问题?


今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些额外的事实


知乎 @顾致宁


当然,我必须要去核实真实性。以下都是公开信息。


饶毅老师的女儿 Elizabeth Jie Rao,从芝加哥的林肯公园高中(Lincoln Park High School)申请上耶鲁。


饶毅女儿的母亲 Jane Ying Wu,是西北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学讲席教授。


因为不清楚吴女士与饶先生的婚姻状态,再者出于女男平等的思想,不称某某女士为某某先生的夫人,而严谨地称之为饶毅老师女儿的母亲。


从吴老师的西北大学官方网站的发表的论文列表可见:伊丽莎白与母亲合著有5篇文,分别是:

  • 2011.6 - Protein Cell,11作 

  • 2011.6 - Nat. Struct. Mol. Biol.,7作

  • 2010.3 - Protein Cell,3作

  • 2010.2 - PNAS,3作

  • 2010.1 - J. Neurosci.,4作


详细信息如下(来自西北大学医学院官网):

  • Expression of human FUS protein in Drosophila leads to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on.
    Chen Y, Yang M, Deng J, Chen X, Ye Y, Zhu L, Liu J, Ye H, Shen Y, Li Y, Rao EJ, Fushimi K, Zhou X, Bigio EH, Mesulam M, Xu Q, Wu JY
    Protein Cell. 2011 Jun; 2(6): 477-486.
    https://doi.org/10.1007/s13238-011-1065-7


  • An ALS-associated mutation affecting TDP-43 enhances protein aggregation, fibril formation and neurotoxicity.
    Guo W, Chen Y, Zhou X, Kar A, Ray P, Chen X, Rao EJ, Yang M, Ye H, Zhu L, Liu J, Xu M, Yang Y, Wang C, Zhang D, Bigio EH, Mesulam M, Shen Y, Xu Q, Fushimi K, Wu JY
    Nat Struct Mol Biol. 2011 Jun; 18(7): 822-830.
    https://doi.org/10.1038/nsmb.2053


  • The splicing factor Prp31 is essential for photoreceptor development in Drosophila.
    Ray P, Luo X, Rao EJ, Basha A, Woodruff EA, Wu JY
    Protein Cell. 2010 Mar; 1(3): 267-274.
    https://doi.org/10.1007/s13238-010-0035-9


  • A Drosophila model for TDP-43 proteinopathy.
    Li Y, Ray P, Rao EJ, Shi C, Guo W, Chen X, Woodruff EA, Fushimi K, Wu J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Feb; 107(7): 3169-3174.
    https://doi.org/10.1073/pnas.0913602107


  • Cytoplasmic mislocalization of TDP-43 is toxic to neurons and enhanced by a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armada SJ, Skibinski G, Korb E, Rao EJ, Wu JY, Finkbeiner S
    J Neurosci. 2010 Jan; 30(2): 639-649.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4988-09.2010


请注意,上述的时间是论文正式见刊的时间,不是在线发表的时间,更不是投稿还未开始审稿的时间,更更不是开始做实验的时间。


在另一份材料中,可以知道,饶老师的女儿,伊丽莎白,在2009年的年初依然是高中生。


这是2009年的英特尔科学奖(The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Intel STS)的半决赛入围名单的截图。名单的PDF是公开的:

https://sspcdn.blob.core.windows.net/files/Documents/SEP/STS/2009/Program-Books/Semifinalist.pdf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篇论文中伊丽莎白的工作单位:

  • 2011.6 - Protein Cell,西北大学 + 耶鲁大学

  • 2011.6 - Nat. Struct. Mol. Biol.,耶鲁大学

  • 2010.3 - Protein Cell,西北大学 +(现地址)耶鲁大学

  • 2010.2 - PNAS,林肯公园高中 +(现地址)耶鲁大学

  • 2010.1 - J. Neurosci.,西北大学


那么,我们确信:

2009年7月,伊丽莎白依然是高中生;

2010年1月,伊丽莎白已经是耶鲁大学的本科生;

她参加英特尔科学大赛的内容是 Top-43 proteinopathy 的动物模型建立,也就是她的5篇学术论文的议题。


注意:

1。仅有,发表时间并非最早的 PNAS,标注伊丽莎白的工作单位是林肯公园高中。

2。Nature 子刊仅标注了耶鲁大学的 Trumbull College,并且伊丽莎白是那篇论文中唯一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员。


那么,较真地,我有疑问:

  1. 如果是作为本科生参与实验,伊丽莎白,如何能身在耶鲁,参与西北大学(芝加哥北)的实验?

  2. 如果是作为高中生参与实验,为何不在论文上标注伊丽莎白实际的工作单位 —— 林肯公园高中或者西北大学医学院?这有违学术规范。



更有意思的是,在作者排位最高的 PNAS 论文上,伊丽莎白和母亲吴教授是该项工作仅有的两位研究设计者(designed research)。


看了这些材料,我想诸位都不会误解了,这些顶刊学术论文这才是她申请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的原因吧?!而不是因为高中排球队,或者什么地区性的小比赛。


我将我的错愕和失望发到个人朋友圈后,有朋友评论(大概复述):饶老师本来也没有暗示他的女儿不存在其它方面的才能,只靠着体育校队便入得了藤校;只不过就体育这一项而言,以饶老师女儿的身份,有一个校队经验就足够。


我们的孩子都参与体育,但只需要一般中学的球队,最多一些地区性小型比赛就上哈佛、耶鲁绰绰有余。…… 第一次公布女儿的隐私,她是校排球队,足够申请美国所有名牌大学…… 


当然当然。饶老师很严谨,没有欺骗,只是说一些事实,留一些事实罢了。况且,我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是我误读,而不是饶老师误导,也是有的。


因为饶老师肯定不希望人们误解他,所以,我将他女儿凭借什么条件能申请上耶鲁的事实多核查并补充一些,供大家澄清,一定是符合饶老师的意愿的。


这种采摘事实的做法,避重就轻地把没有逻辑关联的两件事放在一起讲,不就是春秋笔法么?!


那么,饶老师用自己女儿举例,为朱老师和朱老师女儿辩护,道理又何在呢?岂非糊弄人?


这时我才认为我读懂了饶老师说的“我们的孩子” 中“我们的” 的含义。—— 与嵩县所解读的美国宪法的 "We, the people, ……" 相似,是特指的,不是普适的。


小王一直很尊敬饶毅老师,并且非常认可某教授对饶老师的一句评论:饶毅是 predictable 的。—— 我理解,predictable 意为:一贯、可预期、值得信赖。


现在,这种春秋笔法,不仅让我无法继续信赖饶老师将来的文字,更令我深刻怀疑他过往的言论。—— 饶老师过去的观点里有没有如此番一样的采选事实,拼接因果?


我不想去查了,饶老师过去究竟有没有批判过学阀为自己的子女亲属等入学、找工作提供便利。就当做没有吧。不过,饶老师今后如果写这部分内容,我是不会看了。当然,我看不看又何妨?


又譬如,稍早先,饶老师臧否蒲慕明老师领衔的中国猴计划,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饶老师那段时间所写的公众号文章是否也运用了春秋笔法?—— 科学界的 credibility 失去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人们会一直向前追溯怀疑。


当时,我想写一篇商榷饶老师观点的文章,因为我认为所谓“学术近亲繁殖”并无不妥。至少可以商量商量、讨论讨论,不是吗?我的简单观点是:


1。评判学术机构生命力的不是它是否存在近亲繁殖,而是它所作出的学术成果和贡献。换句话说,是否学术近亲繁殖,即如何延揽人才,是手段,只要最后的目的成功了,手段应当允许多样化。学术还是要以学术论。


国际上,也就是国外吧,不乏学术近亲繁殖。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就是例子,向上追溯师傅师尊,向下延伸徒子徒孙,甚至父死子继(布拉格父子)都有。影响卡文迪许拿诺贝尔奖了吗?


实际上,一旦学术近亲繁殖发生,往往就是某某学派诞生。


与剑桥大学同为 U of C 的芝大也不遑多让。试举芝加哥大学化学系的近亲繁殖:


台湾伪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芝大化学系教授;

李的博士Butler,Sibener,芝大化学系教授;

李的博士Neumark的博士King,芝大化学系教授。

—— 祖孙三代芝大化学系教授了。


2。同一个学术机构,不能因为存在多组师傅-徒弟,同时作为研究员,就判定是“学术近亲繁殖”。道理很简单: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不会一成不变。


比如,甲在自己独立研究生涯的第10年、第30年分别招了学生乙和丙;在甲的研究生涯的第40年,甲将乙、丙招到自己所在的机构,是不是学术近亲繁殖?


请大家考虑:


第10年,招收乙作学生时,甲有研究方向 A、B、C,乙选择 A。


第30年,招收丙作学生时,甲有研究方向 A1、D、E,丙选择D。


第40年,甲自己有方向 A2、D1、F;乙有研究方向 A3、G、H;丙有方向 D2、I、J。


甲乙丙的研究方向既然可以不同,又何以单单凭借学术师承关系,就断定此三者必然缺乏学术多样性呢?


我的导师 Karl 今年80岁,他在70年代初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也年逾古稀。这些人如果今天仍然活跃在学术界,与我所做的,早已天差地别。倘使我的大师兄或二师兄与我居然同时供职一处,业界地位的差别自不必提了,所研究的方向恐怕也几乎无可能相同。更尴尬地,楼道里打了照面,我们竟然也不识得对方。—— 又不是武侠小说,我是记不住早我十年入组的师兄、师姐们都叫什么名字。他们估计也同样懒得理会自己毕业后师傅又招收了些什么小徒儿,肖是不肖。


3。同一个学术机构,虽然鲜有导师-学生的组合,但是有多位研究员都师出同门,这算不算学术近亲繁殖?


饶老师强调北大没有学术近亲繁殖。事实上,我却可以轻易举出这第三种情况在北京大学的例子。算吗?


4。大科学项目很难避免师出同门。道理很简单:需要做类似事情的人多,方向不重叠还不行,而有一定资历的研究人员,必须要给予相应的教授职称。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多位方向相近的教授级研究员共同参与。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可能存在的特殊性,可供选择的研究员可能就很有限,只能从那么几个学术组出身的人里头选择。


这几条理由可以凑一篇单独的短文了,我却没有作。原因大体有三条:


一来,饶、蒲之争与我何干?插足写一篇评论免不了得罪正方或者反方,又或者,提出一些中间的观点,不中两方的意,把两方统统得罪。


二来,从严谨出发,既然要反驳、辩论,知识储备又没有饶老师那么广博深厚,免不了费时间考察科学事实,诸如谁是谁的徒弟,谁又是谁夫人的徒弟。有这个时间,我不如学 AlphaFold2,或者就撸一撸猫。


三来,憋住话乃是成人标志之一。不吐不快常常招致反对。口舌之逞早该自诫自地戒掉。


我浮浅而朴素地认为,知识分子,如果要做公共发言,是不能把听众,也就是大众,当作无知的人提线操弄的;要陈述因果,就必须将诸样事实一件件地展出。千万不可认为自己富有知识,精通逻辑,便俨然以权威自尊。我们常常要质疑,乃至推倒权威。


最后补充:

伊丽莎白在结束了与母亲的合作后,再无生物学论文发表,可惜了她在高中时就展现的异禀的生物才能。


所以说:小镇做题家刷奥数,大城学术家发自然。


本文完。

2022.2.11 于深圳


更多精彩:

相关内容:

饶毅:问题本质在于中国人缺乏互信

从饶毅、施一公、方舟子和院士族看中国科学

实名举报三名科学家造假?饶毅做出回音!



作者:小王随笔,转载:小王随笔。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